排列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经典语录 >

桂花飘香的唯美句子有哪些(六首古诗词,道尽秋日私语)

时间:

1.桂华皎洁,洁身自好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

早在屈原的《九歌》里,桂树就被视为美好高洁品质的象征,将桂花酿酒,用桂花作旗。

当64岁的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排挤出京而贬谪到荆州,他也延续了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他从遥远的岭南走到长安的繁华中心,从25岁进士及第到55岁官拜宰相,用了整整三十年。

可三十年尘与土,抵抗不了李林甫的口蜜腹剑和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只能眼看着盛唐衰落下去。

一代纯臣贤相,也逃不过与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相同命运,到头来只能用家乡最常见的桂花表明心志。

当然,与之一起的还有空谷幽兰,这春兰葳蕤、秋桂皎洁,盛开在各自最美好的时节里,如此生机盎然,又如此清雅高洁。

尤其是那份由内而外的清香,山中隐士也情不自禁地心生爱慕之情,想折一段幽香,来欣赏愉悦。

可张九龄却将笔触一转,道出天下读书人的心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芬芳是本性使然,而我洁身自好、忠君爱国,也是我本心所在,根本不是为了闻达诸侯、谋取高名。

此时的张九龄被贬荆州已经不被赏识重用,但依然选择坚持高洁品性,并表明这是本性使然,大有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的高情远致。

这种君子品格,正如元代杨维祯所言,“桂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不以无信而改德易行也。”

2.南山桂荣,坚韧耿介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唐•李白《咏桂二首•其二》

李白笔下的桂花树,不只有张九龄的清雅高洁,还带着一份坚韧耿介,与建功立业的渴望。

张九龄饱受诽谤,从人生巅峰中跌落下来,坚持不以无人而不芳,是高洁清风。

而李白渴求安社稷、济苍生,但不屑以趋炎附势的不当途径获取,也是洁身自好。

李白为了表明心志,将自己比喻成南山之桂,而将那些走捷径的官僚子弟比喻成寻常桃李。

这些桃李皆出自金张门第,金、张两姓曾在汉宣帝时期煊赫一时,后世就以此代表世代权贵。

李白这首诗是为干谒而作,却不忘抨击这种仅靠世袭或趋炎附势就步入仕途的不公平现象,不失为一种耿介。

王维当初被贬济州时也曾抨击过:翩翩繁华子,多出金张门。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

李白与王维皆不屑与这些官僚子弟同流合污,不只因为他们品行高洁,还在于他们坚韧不拔,并有真才实学。

那些桃李“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经不起寒霜考验。而桂花树岁寒不凋,绿叶葳蕤,自垂芳根。

李白深信自己有如此美好品质,才在结尾呼吁伯乐,“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这种注重真才实学与高情远致的追求,刘禹锡也曾书写: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3.蟾宫折桂,一举成名

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

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

转于文墨须留意,贵向烟霄早致身。

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

—唐•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

雁塔题名处,蟾宫折桂新。桂花除了象征高洁、坚韧,还代表着荣耀,那就是金榜题名。

晋武帝曾问郤诜(xì shēn)如何评价自己,郤诜将自己比喻成“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就是折桂的典故来源。

到了唐朝,蟾宫折桂就逐渐成为进士及第的美好象征,寄托着天下读书人的理想追求。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太能明白蟾宫折桂何等欣喜荣耀。

因为他不只自己早早及第,比他小四岁的弟弟白行简在五年后,也紧随哥哥步伐金榜题名。

更让白居易欣喜的是,与其相差二十岁的堂弟白敏中,也在三十而立那年蟾宫折桂。白家兄弟三折桂,可谓是荣耀至极。

白居易对这个幼年丧父的堂弟可谓是长兄如父,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也忘不了谆谆教导:转于文墨须留意,在诗文上一定要谨言慎行,少惹祸端。

他还现身说法,告诫堂弟不要像自己蹉跎了岁月,年过半百才成为天子近臣,位居中书舍人。

进士及第只是敲门砖,“贵向烟霄早致身”才是关键所在,白居易对堂弟寄予祝福与厚望。

而白敏中也没有让堂兄失望,平步青云,一直官拜宰相。但他最终因为一些毁誉参半的行为,死后谥号一个“丑”字。

除了白居易,温庭筠喜闻友人及第也曾慨叹: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雾尚飘蓬。

而当下高考的莘莘学子,心中所求也不过如郑德辉所云: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

4.凉露桂香,相思情深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唐•李商隐《昨夜》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杨万里的这首咏桂之诗,写尽了月中桂树的仙气飘飘与香气幽幽。

只是这桂花不属于人间,而是来自月宫,来自神话传说里吴刚那棵随砍随合的桂树,给人以无穷想象,前面提到的蟾宫折桂即是其一。

而李商隐笔下的桂花香,则来自尘世,却沾染着不逊色于仙界的缥缈朦胧,如他书写的爱情。

此时的李商隐已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妻王氏,丧偶后暂居在岳父的洛阳崇让宅内,满是凄凉。

此夜听到鶗鴂(tí jué),也就是杜鹃啼鸣,李商隐并不伤感这流年似水,就像这鶗鴂秋鸣,嫉妒这春色如许,早早到来。

屈原就曾“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感伤于这草木摇落,岁月荏苒,无法自拔。

因为李义山有更惋惜的东西,那就是流尘布满亡妻昔日闺房,甚至让摇曳的烛光也变得黯淡。

同样黯淡下去的,还有李商隐的心房与人生,失去了光彩,找不到方向,只能在回忆中沉沦。

昨夜他就独立西池边,任由露华寒浓,溢满庭院,不觉昨夜星辰昨夜梦,为谁风露立中宵。

西风萧瑟,不时吹断这月中桂花幽香,在若有似无中,李商隐感受到的不是情断,而是肠断。

诚如他所写,“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自妻子香消玉殒之后,他的世界再无美人幽香。

5.中秋月桂,乡愁浓浓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姜夔曾云,空山寻桂树,折香思故人。

中秋佳节,王建面对庭院里沾满清冷白露的桂花幽香,不只思念故友杜郎中,也思念着故乡。

他的这份思念,交织着秋月的皎洁、白露的清冷和桂花的清香,瞬间又落地成霜,何其晶莹。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念,足见望月怀远时间之久与深,又何等虔诚。

这一个“湿”字,就像贾岛思念故友时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虽不直言思念二字,但却在一“生”一“满”中洋溢出来,传达出思念的层次与动感。

如此一来,这思念就像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东西,或者说它本就存在,不知何时飘然而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又岂会不知,此刻思念已无声飘落,正好砸中了自己柔软的内心。

如此中秋月桂,世人皆如辛弃疾所盼: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6.丹桂清远,花中一流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古人笔下的桂花,不只分自然界与仙界,还分樟科桂树与木犀科桂花。

《山海经》里“招摇之山,其上多桂”,还有屈原笔下的桂舟、桂棹、桂栋等多指樟科桂树。

易安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则是木犀科桂花。

但更多的时候,古人将其视为同一植物。但不管是哪种,关于桂花的所有美好寓意,都被李清照一言以概之: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如此高赞桂花,爱其色淡香浓,更爱其迹远品高,甚至梅花和菊花见之也要自惭形秽。

因为在她看来,桂花有着不流于俗的温柔淡雅、高洁致远独特韵味,独秀林中。

也只有拥有此等气度的女子,才敢以一篇《词论》,将宋代词坛大家鞭辟入里地点评一番。

就连苏轼也入不了易安的青眼,批评其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同样将桂花视为群芳之冠的还有与李清照齐名的朱淑真: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值此金秋,碎碎念念说了这么多九月桂花香,不知你是否已经邂逅了这寂寞成片成片的香。

愿枕上诗书闲处好,满身明月桂花香,清欢且在暮暮与朝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