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煦:用青春践行“铁人精神”
原标题:汪子煦:用青春践行“铁人精神”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见习记者 贺 静
2023年7月,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背着行囊,来到盐池县玉门油田环庆采油厂宁庆作业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把青春融入无边的荒滩和采油机声中。
他叫汪子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是个“油二代”。小时候,父亲总爱讲玉门油田的故事:“当年王进喜带着人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那些故事像火种,在他心里越烧越旺。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上海申通地铁的录用以及校招机会,直奔玉门油田。
“去西部?那里条件可比上海苦多了。”同学劝他。
“苦才好,不然怎么算‘战天斗地’?”汪子煦笑着回答。
在甘肃酒泉培训结束后,汪子煦被分配到盐池县新开发的宁庆作业区。第一天报到,他就领教了沙尘暴的厉害——入夜,狂风把野营房吹得咯吱作响,压缩机的轰鸣声震得耳膜生疼。他裹紧棉大衣,在值班日志本上写下:“今夜无眠,但铁人当年连觉都不睡,我这点苦算什么?”
实习期第一站是宁1集气站,任务是站内巡检。夜班最难熬,寒风刺骨。一天凌晨3时,监控屏突然报警,师傅带他冲出去,发现李庄201-2井异常关井。他咬着牙和师傅在风雪里折腾了1个小时,终于恢复了生产。回到值班室,老师傅李琎递来一杯热茶:“小子,干得不错!当年我们连电暖气都没有,全靠跺脚扛过来。”
挑战接踵而至。去年3月,由于新井投产,没有远传数据,李庄103-3井生产情况出现波动,他留守现场,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油压套压数据,最终发现该井被水淹,及时上报作业区,采取排水措施,避免了进一步损失。
这支以“就着风沙啃馒头,蹚着黄泥保上产”为信念的环庆铁军,在上产攻坚战中鏖战数月,像医生号脉般对气井实施精细管理,对低产井展开“外科手术式”措施。汪子煦也在与时间赛跑,与盐池县自然资源部门反复对接、连夜完善资料,终于赶在工期节点前完成宁1集气站和外输管线用地手续的办理。当不动产权证书捧在手心,汪子煦的手竟有些颤抖——这张薄薄的证书,承载着他们多少个日夜的奔波与坚守,更意味着这片荒滩上的能源命脉终于有了“身份证”。
真正的考验在技术层面。新引进智控针阀,汪子煦从安装到调试全程跟踪,使用过程中发现数据掉线,经过分析发现症结——物联网卡信号不稳定。他提出改用自有SCADA生产网,通过接入井场RTU柜,解决设备掉线问题,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他心中萌生着新的想法。检查巡检记录时,发现存在数据填写不规范、开关井不及时,他灵光一闪:“能不能用防爆手机实现智能巡检?”说干就干,他自学编程,向其他炼化厂“偷师”,半年后搭建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录取数据的合理管控。
2024年春节前,作业区人手紧缺,汪子煦连续工作78天。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下去时,单位组织的“石油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让他重新燃起斗志。看到老一辈石油人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能源事业奉献一生的事迹,汪子煦深受触动,选择继续坚守。
“和前辈比,我这点累算什么?”经过慎重思考,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如今,这个“00”后小伙已从“小白”成长为技术骨干——助理工程师。他的笔记本扉页写着父亲送他的话:石油人的血,得是滚烫的。作业区经理王禄友评价他:“这代年轻人总被说吃不了苦,但小汪证明了‘铁人精神’永不过时。”
记者问他,后悔过吗?他指向远处:落日下,新一批大学生正走向钻塔,红工服在风沙中格外醒目。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