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要来江门了,摩托车大市面临这些挑战

无人驾驶技术作为当下备受瞩目的热点领域,正在全国各大城市加速推进。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城市已先行一步,开放部分区域开展无人驾驶测试与应用。江门也不甘落后,日前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首批开放区域,涵盖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的部分区域。今年2月,萝卜运力(江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其经营范围涵盖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等,预示着其无人驾驶出租车相关业务将在江门进一步布局。
对普通市民来说,无人驾驶的安全性是最为关心的核心问题。近期小米SU7事故将智能辅助驾驶推到了公众视野焦点,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如何确保无人驾驶试点时的安全?《江门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初次申请自动驾驶试点的主体,应在国内累计获得20张以上的道路测试或示范应用临时行驶车号牌,在国内累计完成20万公里的道路测试和10万公里的示范应用,其中申请载人自动驾驶试点的主体应累计开展载人示范应用1万人次以上。此外,申请自动驾驶试点的车辆,应以自动驾驶模式在拟申请的路段和区域进行过合计不少于360小时或1500公里的示范应用,在测试期间无交通违法行为且未发生车辆方承担责任的交通事故。由此可见,为了确保安全,江门对申请自动驾驶的主体有着严格要求。

江门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首批开放区域已公布,范围涵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部分路段。
江门作为摩托车大市,截至去年底,摩托车保有量超过130万辆,还有众多的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出行在江门极为普遍,其行驶路线灵活、随意性较大,这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环境感知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无人驾驶技术目前在应对复杂交通状况时,主要依赖于高精度地图、传感器以及智能算法来识别道路、车辆、行人等目标。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大量存在,其行驶轨迹的不确定性,如突然变道、穿插等行为,很可能导致无人驾驶车辆的感知系统出现误判或应对不及时的情况。此前,在一些已经开展无人驾驶测试的城市,就曾出现过无人驾驶车辆在面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灵活交通工具时,出现短暂的“迟疑”或采取保守应对策略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效率,甚至引发拥堵。因此,在江门进行自动驾驶测试时,如何提升无人驾驶技术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行驶特点的适应能力,避免出现类似问题,需要在技术上有新突破。
从行业层面来看,如果无人驾驶网约车大规模投入市场,还可能对江门的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造成冲击。据江门市交通运输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江门全市共有巡游出租汽车单车日均载客约29.0次,单车日均运营里程约193.64公里、单车日均营收约263.14元。全市网约车日均订单量约18.25单,其中日均订单
而无人驾驶车辆一旦投入运营,凭借其24小时不间断运营等成本优势,必然会对传统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份额造成进一步挤压。对于众多以开出租车或网约车为生的司机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生存挑战。以武汉为例,萝卜快跑在当地运营初期,凭借补贴和新鲜体验吸引了不少乘客,导致周边传统网约车司机的订单量减少,引发了司机群体的担忧。江门若大规模推广无人驾驶网约车,如何平衡新兴技术与传统从业者的利益,避免引发社会就业问题,是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推进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的。
此外,江门在推进无人驾驶测试及后续应用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基础设施配套、法律法规完善等多方面的挑战。在基础设施方面,虽然划定了测试区域,但道路的智能化改造程度、5G网络覆盖情况等,都会影响无人驾驶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和数据传输效率。法律法规层面,目前对于无人驾驶车辆在事故责任认定、保险理赔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空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条文,以明确各方权益。
无人驾驶技术的推广是大势所趋,江门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探索值得肯定。然而,面对市民对安全的担忧、摩托车大市的独特挑战、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以及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公众接受度等问题,江门需要在技术、政策和社会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和协调。只有这样,无人驾驶技术才能在江门真正落地生根,为市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
南都记者 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