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生堂定增募资9.77亿元:创新药研发能否破解困局?
本报记者 苏浩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近期,广生堂(300436.SZ)发布定增预案,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不超过4778.01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77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广生堂自2015年上市以来,累计通过IPO、可转债、定增等方式募资超20亿元,但创新药研发进展缓慢,且此前多个募投项目因“市场环境变化”或“技术障碍”终止。
从此前的经验看,前两次募资的低效执行已为公司敲响警钟;从现实困境看,流动性危机和高负债率让其转型之路充满不确定性。此次定增能否扭转局面,仍是未知数。
针对此次定增的具体情况,本报记者日前向广生堂方面致函采访,其证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公司临近年报披露期,且定增项目正处于资料准备的密集时期,因此没有过多时间对采访问题进行回复。
前次募投项目“烂尾”
公开资料显示,广生堂主要从事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阿甘定—阿德福韦酯、贺甘定—拉米夫定、恩甘定—恩替卡韦等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
据公告显示,广生堂此次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约9.77亿元(含本数),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中药传统名方产业化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拟分别投入募资额5.98亿元、8849.05万元、2.9亿元。
广生堂方面表示,通过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有助于进一步扩充公司的资金来源,加快上述创新药研发进程,扩充公司新产品管线,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增强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但值得一提的是,广生堂此次定增的背景,是其近年来频繁通过资本市场“输血”却难见成效的尴尬局面。
自2020年以来,广生堂累计已发起三次定增,但前两次募投项目的“低效”甚至“夭折”,让市场对其资金使用效率充满置疑。
2020年,广生堂通过定增募资4.99亿元,计划投入“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江苏中兴制剂车间建设项目”两个项目。然而,截至2023年年底,“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累计实现经济效益仅1796万元,年产能利用率仅为14.85%,远低于此前承诺的年均营收3.74亿元、年均净利润5463万元。
而“江苏中兴制剂车间建设项目”更因“必要性不足”被宣告终止,8543万元募资最终转为补充流动资金。据了解,“江苏中兴制剂车间建设项目”原计划投入1.25亿元,承诺年均营收4.23亿元、净利润3370万元。
2023年1月7日,广生堂再次发布定增预案,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9.48亿元,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7.48亿元用于研发,包括抗新冠病毒小分子口服创新药GST-HG171和乙肝创新药GST-HG141、GST-HG121的研发项目。
然而,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新冠药物市场需求骤减,公司最终主动终止该募资计划。这一决定虽避免了资源浪费,但也反映出其在应对市场变化时的被动局面。
连亏四年背后的资金困局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募资的核心投向是创新药研发,尤其是GST-HG141(核衣壳抑制剂)和GST-HG131(降低HBsAg)的联合疗法。这一疗法于2025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优化审评审批试点资格,被视为广生堂转型创新药企的关键一步。
从技术路径看,GST-HG141通过抑制乙肝病毒核衣壳组装,有望实现慢性乙肝的功能性治愈;而GST-HG131则通过降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联合疗法的创新性,使其在乙肝治疗领域具有潜在竞争力。
据Frost & Sullivan数据,全球乙肝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30年达到200亿美元,中国作为乙肝大国,市场空间尤为可观。
然而,创新药研发从来都是高风险领域。2022年,Assembly Biosciences的ABI-H0731因疗效不足终止临床试验,为同类药物研发敲响警钟。广生堂的GST-HG141虽已进入III期临床,但若未能突破疗效瓶颈,可能面临类似困境。
创新药从临床到上市通常需要8—10年,研发成本动辄数十亿元,这对资金链本就紧张的广生堂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
实际上,广生堂的定增需求背后,是持续恶化的财务基本面。
年报显示,2020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从7.5亿元下滑至4.2亿元,净利润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达8.3亿元。
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亏损1.25亿至1.63亿元,虽同比减亏,但尚未扭转颓势。
“因公司加强市场推广、提升团队建设以及前期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等原因,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较高,且公司持续推进创新药临床研究进展并取得突破,研发费用支出占比仍然较大。”针对业绩预亏的原因,广生堂方面表示。
归根结底,亏损的根源在于高企的费用压力。一方面,公司为提升市场份额,销售费用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另一方面,创新药研发费用占比超过30%,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前期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折旧费用,也成为业绩亏损的“隐形杀手”。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经营活动持续“失血”。2021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广生堂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776.48万元、-1.2亿元、-1.75亿元和-1743.63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也表明其主营业务长期未能实现自我造血能力,还需依赖外部融资维持运营。
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仅1.27亿元,却面临短期借款2.29亿元、长期借款1.82亿元的偿债压力。一旦短期债务集中到期,现金流断裂风险将直接威胁公司存续。此外,广生堂负债率从2019年的35.74%攀升至2023年的64.74%。
尽管创新药研发和中药产业化提供了潜在增长点,但若无法在临床数据、资金管理、商业化落地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广生堂可能陷入“募资—亏损—再募资”的恶性循环。
(编辑:曹学平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