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双城记”:谁在绑架台积电?

4月21日,台积电最新出炉的一份股东会年报搅动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神经: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新厂去年亏损近143亿元(新台币,全文如无特别标注均同),约合人民币32亿元;而中国大陆的南京厂则盈利近260亿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两者差距幅度相当大。
同一家公司,一边烧钱如流水,一边盈利如泉涌。台积电正以巨额亏损,为民进党当局盲目追随美国、背离产业规律的政治豪赌付出沉重代价。而这一代价,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更终将由全体台湾民众共同承担。
台积电全球扩张的“冰与火之歌”
作为全球芯片制造龙头企业,台积电在台湾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自2020年宣布赴美建厂以来,台积电的全球布局步伐急速扩张。然而,无论从财务数据还是项目执行情况来看,这场扩张已显得愈发吃力,甚至难以为继。
首先,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新厂,俨然已成一只巨大的“吞金兽”。台积电最初承诺投资120亿美元,但在美国政府不断施压下,被迫扩建为三座芯片厂,投资总额飙升至650亿美元。到了今年3月,台积电又宣布继续追加千亿美元投资,累计投资额高达1650亿美元。
尽管持续加码在美投资,实际的厂区建设却屡次延期。美国高昂的建厂成本,是台积电面临的首要难题:亚利桑那沙漠中的芯片厂需要铺设专属输水管线,每片芯片的用水量是中国台湾地区厂区的1.6倍;当地工程师时薪比新竹总部高出40%,却需额外投入30%工时进行技术培训。
台积电最新年报数据显示,自从在亚利桑那州设厂后,2021年、2022年与2023年分别亏损48.1亿元、94.3亿元与109.24亿元。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量产之前,该工厂在过去四年间已累亏逾394亿元,因此被称为台积电“最烧钱的海外厂区”。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新厂
其次,美国政府承诺的补贴“大饼”,事实上远不如预期般慷慨。虽然拜登政府于2022年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ct),承诺提供520亿美元补贴以吸引芯片厂商在美投资,但在实际操作中,拨款门槛高、条件苛刻。台积电在申请过程中被要求交出详尽的财务、运营和技术资料,甚至需接受美国政府的“审查权”,引发企业内部强烈不满。最终,台积电仅获得66亿美元补助,远低于美国政府的承诺金额,比起其实际投资额更是九牛一毛。
在日本和欧洲,台积电的项目也面临相似困境。台积电在日本的熊本厂虽获得日本政府补贴,但受车用芯片需求疲软影响,去年仍录得43亿元亏损;而在欧洲,德累斯顿厂更遭本土客户“用脚投票”——85%的欧洲客户依然选择英飞凌等本地供应商,致该厂去年亏损约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政治推动大于经济理性,短期亏损在所难免,长期盈利遥遥无期。
相比之下,台积电在中国大陆的布局则显得合理得多,而且也让台积电母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数据显示,南京相关子公司去年实现获利近260亿元,且近三年均保持每年200亿元以上的稳定盈利。自2018年投产以来,南京厂深度融入长三角半导体产业链,依托大陆完整的电子制造生态,迅速实现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

台积电2024年海外布局经营状况
因此,网友们极为不解“护岛神山”台积电在美国工厂连年亏损的情况下,还继续扩大投资的做法,一时间,“疑美论”“弃台论”再成岛内舆论热点。截至4月21日台股收市,权值股台积电失守840元,收盘价为835元,下跌15元,跌幅1.79%。
谁在绑架台积电?
台积电在美国的巨额亏损,是地缘政治压力不断加剧的结果。
回顾整个过程,不难发现,亚利桑那州新厂的设立,并非台积电出于商业利益的自主选择,而是在美国政府强力施压下被迫作出的决定。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美国就启动了所谓的“制造业回流”政策,将半导体列为核心战略产业,多次向台积电施压,要求其在美国本土建厂。2020年,台积电宣布在美投资120亿美元建厂,这一举动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政治妥协。
特朗普今年重返白宫后在演讲中称,他曾威胁台积电:“如果你们不在美国建厂,就要缴纳高额关税,25%、50%、75%,甚至是100%。”这一赤裸裸的勒索,彻底撕下了所谓自由市场与公平竞争的伪装,让全球清晰地看到,美国正以政治力量绑架全球科技企业。
而民进党当局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没有为台湾争取自主空间,反而积极配合美国要求,鼓励台积电将先进产能外移。甚至在岛内舆论质疑声四起之际,仍以“分散风险”“强化国际布局”为借口,为台积电对美投资背书,实际上是在将台湾核心产业白白献给美国,让台积电成为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的投名状。

今年3月,特朗普在白宫与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右)会面。
獠牙之下,台积电最终选择“低头”。上月初,特朗普与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共同在白宫宣布,台积电将对美追加投资至少1000亿美元,涵盖三座芯片厂、两座先进封装厂和一座研发中心,从而使美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台积电继台湾后的第二大全球生产基地,这也是“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单项境外直接投资”。
有社论指出,台积电加码对美投资,对自身的影响是成本增、效率降,拉低整体毛利率,且排挤台、日、德工厂的资本支出,美厂资本支出未来可能超过台湾,并增加技术外流的风险;对台湾整体的影响则是,将引发上下游产业链超过百家的设备、材料商也加大在美投资,芯片在台生产的比例甚至将降至一半,与美国的合作将反转为对美依赖。
特朗普新关税战下 台积电深陷泥潭
台积电并非个例。全球半导体产业,正深受美国主导的“科技冷战”的重塑与冲击。
近年来,美国持续以国家力量推动半导体供应链“去中国化”。自2022年以来,美国已出台多轮出口管制,限制先进制程设备(如EUV光刻机)、EDA软件以及高端芯片等出口中国大陆。同时,美国也不断施压盟友国家同步加入对华技术封锁,意图重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打造所谓“去中化”体系。
进入2025年,特朗普再次挥舞“关税大棒”,试图收割全球。尽管他在所谓“对等关税”政策中对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六大类产品给予了豁免,但他日前又放话称,半导体关税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然而,无论是否有针对半导体的关税,全球半导体产业都会遭到特朗普关税的打击。分析指出,制造半导体的供应链既全球化又高度专业化,虽然大多数先进芯片在中国台湾地区生产,但它们随后会被送往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测试,接下来又可能会在墨西哥、中国大陆等地被装在手机和人工智能服务器上,最后销往全世界。
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直接进口的芯片总价值为820亿美元,而装载有芯片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汽车,2024年美国的进口额分别约为5210亿美元、4780亿美元和3860亿美元。专家认为,如果人们为了应对价格上涨而减少芯片购买,芯片销量就会下降,这最终将导致芯片制造商的收入和增长率下降,可能压低利润和股市估值。今年前三个月,台积电股价已下跌了近27%。

在这样的国际局势下,台积电屡次对美国作出让步,却很难真正获得发展机会。
一方面,美国本土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也远未完善,短期内根本无法支撑起完整且高效的先进制程体系。即便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勉强完成建厂投产,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良率表现,恐怕也难以与台湾本土工厂相提并论。
另一方面,大陆及其他新兴市场对芯片需求旺盛,技术迭代迅速,正在加速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台积电若因政治绑架而错失这一轮全球产业重塑的机会,无异于饮鸩止渴。
美国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近日到访大陆时就表示,大陆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与领先的软件实力是英伟达持续创新的重要动力,未来会与大陆企业深度合作。黄仁勋看得懂全球科技趋势,作出符合企业利益的选择,与此同时,民进党当局提出的所谓“脱中入北”论调就显得相当唐突。
当政治绑架了经济,当意识形态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当一个政党为了自身利益,甘愿将台湾最珍贵的科技命脉拱手交出时,台积电的巨亏,只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真正令人担忧的,不只是台积电亏了多少钱,而是台湾未来还能剩下多少自主选择的空间。
作者:赖晨璐,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