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超百位消费者调研结果:“伪轻食”被集中吐槽,中式轻食受期待

时间:

随着国家层面“健康中国2030”战略、“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推出,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轻食赛道又迎来机遇。轻食就是“吃草”?选择靠轻食“管住嘴”到底科不科学?对于轻食来说,低卡、有机、好吃能否兼得?近年来,轻食的受众不断扩大,但如何吃到一份搭配科学、健康安全、价格合理的轻食,很多人还处于“盲选”阶段。

4月18日至4月25日,新京报社健康和消费新闻部联合北京烹饪协会,发起“轻食消费行为及认知”问卷调查,聆听消费者对于轻食的消费偏好、集中问题、消费误区,并为轻食赛道的未来趋势、可持续性及政策、标准制定“把脉”。截至4月25日中午12时,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13份。

调查结果显示,72.57%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轻食“价格过高”;76.99%的受访者表示,高热量的沙拉等“伪轻食”产品泛滥,影响了自己选择轻食产品。“行业标准出台”“中式轻食研发”“营养师个性化定制”等成为消费者对轻食行业未来发展的期待。

“价格过高”影响购买意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每月在轻食消费上,选择“100元以下”的受访者占到38.05%,占比最大。月消费金额每增加200元,受访者比例呈现递减趋势,只有15.04%的人每月在轻食上的消费超过500元。在轻食的消费频次上,超过50%的受访者选择“每月1-2次”,11.5%的受访者“从未消费过”,另有16.81%的受访者每月消费轻食的频率在5次以上。

在“单份轻食可接受价格”方面,有46.9%的受访者选择了“20元-30元”,选择“30元-40元”的受访者占比37.17%。

近半数消费者为轻食定价“20元-30元”。

“价格过高”“食材不新鲜”“口味单一”,位列“影响选择轻食的原因”前三。其中认为“价格过高”的受访者占到72.57%。结合多数人认为“单份轻食可接受价格”在“20元-30元”这一调查结果,不难发现“价格高”仍是多数消费者给轻食贴上的“标签”。

在“影响选择轻食的原因”中,72.57%的消费者选择了“价格过高”。

在“未来3个月对轻食的消费意愿”方面,57.52%的受访者选择了“保持现有水平”,占比最多。占比第二的选项为“显著增加”,占到21.24%。

“中式轻食”最受期待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选择吃轻食?“控制体重”成为大家选择最多的“热门选项”,有68.14%的受访者将轻食和控制体重画等号。66.37%的受访者在选择轻食时,抱着“追求健康饮食”的目的。28.32%的受访者吃轻食是因为“健身/运动需求”。另有22.12%的受访者把轻食当成了“便捷的工作餐”。

近七成消费者“为控制体重”吃轻食。

在选择一份轻食时,55.75%的受访者“会注意”热量和脂肪含量等标注信息,30.97%的受访者有时候会注意,没注意过的占13.27%。

超半数受访者在购买轻食时会注意热量和脂肪含量等标注。

在受访者心中,“营养均衡(86.73%)”“低卡路里(61.95%)”是排在前两位的轻食核心特征,“少油少盐”和“味道较好”并列第三。

在受访者心中,轻食是否营养均衡排首位。

此外,随着近年来轻食企业不断更新产品,以及消费者对于轻食认知不断加强,认为“轻食=吃草/全素食”“轻食必须低温冷食”的受访者均不足两成。

消费者对于轻食的认知不断加强。

与前些年轻食偏西式的情况相比,越来越多的轻食开始“本土化”,也有更多的国内头部餐饮企业在菜品研发方面向着“三低”的方向发力。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可以看出,这样的方向与消费者的期待相契合:有83.19%的受访者认为,“中式轻食研发(如改良版杂粮饭、低油低盐中式炒菜)”是最值得期待的轻食产品创新。

“中式轻食”最受期待。

对“伪轻食”说“不”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轻食产品、轻食餐厅越来越多,但轻食行业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缺少标准、规范,让轻食产品还处在“野蛮生长”阶段。在本次调查中,有76.99%的受访者认为,高热量的沙拉等“伪轻食”产品泛滥,是轻食行业目前最大的“槽点”。此外,“营养成分标注模糊”“食材溯源不透明”“冷链运输不达标”等均是轻食行业需要规范的问题。

“伪轻食”产品泛滥是一大“槽点”。

在目前尚有缺位的轻食行业标准方面,68.14%的受访者认为“蛋白质/膳食纤维最低含量”应成为强制规定内容。60.18%的受访者认为,轻食行业标准应该强制规定轻食产品标注“每餐卡路里区间”,59.29%的受访者选择了“禁用高糖高脂酱料”。

消费者认为“蛋白质/膳食纤维最低含量”等应为轻食行业标准的强制规定。

愿为食材溯源、AI定制买单

从“一片蓝海”到竞争激烈的“红海”,轻食赛道尚有更多更大的优化、创新和发展空间。有43.36%的受访者认为,“扫码可食材溯源”如若落实在轻食产品上,会提高自己的购买意愿。“AI营养师定制套餐”“可以显示温度湿度的智能保鲜包装”等技术应用在轻食产品上,都可以让消费者对轻食更“青眼有加”。

43.36%的消费者希望轻食产品“扫码可食材溯源”。

此外,轻食与健身行业、医疗健康行业、茶饮咖啡推出“课程+餐食定制”“慢病管理膳食”“轻食+饮品组合”等,都是消费者“用脚投票”选出的轻食行业未来跨界融合的方向。“营养师一对一服务”成为受访者最愿意买单的轻食附加价值。

消费者期待的轻食行业跨界融合方向。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