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市犀牛村:“托管式”种田 日子越过越甜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记者在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却遇到了一件新鲜事儿:田野间不见往日弯腰耕种的繁忙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盘旋喷洒、旋耕拖拉机快速耕耘、自动驾驶高速插秧机精准作业的轰鸣声。
“地全托管给合作社,种田也能当‘甩手掌柜’,每亩能赚800多元。”种了一辈子地的张忠全叉着腰悠闲地在土埂上看“铁牛”耕地,这位靠7亩土地养育了一家老小的老农,曾因年迈体弱险些撂荒土地,如今却成了村里“土地托管”的受益者。

在连片的油菜花田旁,王大姐看着空中高速喷洒农药的植保无人机不住地惊呼:“这个‘铁坨坨’真厉害,以前春耕全家上阵,现在手机下单就能预约无人机飞防,一小时喷洒百亩地顶30个劳力!”

在集中育苗基地旁的水田里,自动驾驶高速插秧机沿北斗导航路径匀速前进,上面没有驾驶员,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在摆弄秧盘,一簇簇绿油油的秧苗被整齐均匀地插种在水稻田中,不一会儿工夫,一片片水田便披上了“绿装”。
一场场“农机革命”的背后,得益于犀牛村探索的“土地全程托管”新模式。这种“菜单式托管”模式,由村集体主导的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涵盖耕、种、管、收全流程,每亩托管费用比散户自种成本降低30%,更让村民尝到“田有人管、钱袋更鼓”的甜头。
时间倒回2021年,届时犀牛村还是清镇市出名的“空壳村”“后进村”,村集体账目上仅有2400元收入。面对土地零散、劳力外流、技术落后的困境,该村抓住清镇市“1+1”联结发展模式试点机遇,在55岁“土专家”曾提军的助力下,于2022年4月成立清镇市第一家党组织领办的专业农机合作社——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运作,村集体占股51%,村民众筹占股49%,首期投入100万元购置农机。
在喀斯特地貌区推进机械化,首要是破解“巴掌田”困局。犀牛村通过整合零散地块实施宜机化改造,将“小田变大田”,让大“铁牛”成功驶入田地里,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零提高到如今的70%以上,较清镇市平均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
“我们农机服务范围已覆盖王庄乡、暗流镇、站街镇等7个乡镇,2023年底,我还在抖音平台开通了账号,不少客户直接通过评论区下单,粉丝群体中60%转化为实际客户,仅去年就促成农机租赁订单20余笔。”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华说。
随着订单不断增多,客户提出的需求也越来越广,合作社看准发展前景,决定扩大再生产,通过增资扩股,吸引更多的村民入股,购买更多功能样式的农机,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耕、种、植保、收割、运输等技术“一条龙”服务,业务很快辐射扩展到毕节市、安顺市、黔南州等地区。

截至目前,黔耘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拖拉机、大豆玉米播种机、油菜移栽机、开沟机、旋耕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现代农机61台,从最初的3台农机发展为如今的“农机舰队”。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350万元,较三年前增长近1500倍,成功跻身“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土地托管模式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更重构了村民收入结构。村民杨德军将土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后,在合作社担任农机手,月薪超4000元,农忙季节可达7000元:“以前守着3亩薄田敷不住嘴,现在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加分红,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去年,村集体向全体村民及股东分红51万元,发放薪金114万元,总计165万元惠及村民。”犀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丹说。未来,犀牛村将以农事服务中心为“平台”,建设集中育苗中心、粮油加工中心、农技服务中心、农资配送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和农机维修中心,把村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得更大,让群众的腰包更鼓、幸福感更足!
在贵阳贵安的田间地头,犀牛村的“新鲜事儿”正在屡屡上演。近年来,贵阳贵安把智慧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从战略、政策、实践三个层面系统谋划推进贵阳贵安数字农业发展,建成56个水稻油菜玉米机械化示范点,推动综合机械化率从2015年的24.3%跃升至2024年的61.88%,增速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在犀牛村桐林组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基地里,大豆玉米联合播种机正在高速作业。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负责人罗先锟算了一笔账:“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已投入4.41万台套智能农机,完成机耕73.2万亩,相当于节约人工40万个。”释放的劳动力正在向乡村旅游、电商等新业态转移,农业现代化正在重塑传统农耕图景。
记者手记
从牛耕人挑到“铁牛”驰骋,从“望天收”到“云种田”,犀牛村用三年时间完成从“后进村”到“样板村”的蜕变。这场始于土地托管的变革,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升级——正如老农张忠全所说:“如今这土地,既养人更养心,‘托管式’种田,日子越种越甜!”这片曾经困于石漠化的山地,正以科技为犁,耕作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乡村振兴的密码,正藏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之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