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汇聚教育科技人才之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丨理响广东

时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有力支撑。

2025年4月17日《羊城晚报》A7理论版

一、教育、科技、人才应协同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缺一不可,都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具有决定性意义。科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能为教育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动力和保障。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多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还能为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引领人才汇聚科技创新领域,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教育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桥梁。人才能够推动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到教育实践,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同时,人才还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对提升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应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汇聚教育、科技、人才之力,才能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以教育为基础,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教育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远期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将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例如通过项目式学习、科普活动等,激发学生对新兴科技领域的兴趣,为学生们未来投身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奠定基础。其次,在职业教育层面,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精准设置专业教育课程。依据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专业化、技能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实现人才输出与产业用人的精准对接。

最后,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加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聚焦前沿科技、产业需求,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研究,争取产出更多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实行本科生“三早”制度,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强化科研反哺教学,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真实场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工科人才,要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工程类研究生必须面向企业实习实训,以强化培养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类研究生)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但目前很多高校尚未落实相关规定,主要原因就是产业实践基地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研究生短期实习。对此,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助推学生成长为兼具扎实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以科技为羽翼,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

科技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具有突出作用。首先,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应协同发力,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研究,力求突破关键理论瓶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与原理支撑,为新兴领域的发展积蓄更多力量。其次,应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可以通过共建研究实验室、联合开展研发项目等方式,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快速对接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提升研究成果与企业发展的适配度。最后,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可以通过搭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促使研究成果能迅速落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从而让科技能量充分释放,驱动新质生产力不断迈向新高度。

四、以人才为支撑,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活力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一关键支撑。只有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才能有效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首先,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提升人才招聘的精准度。同时,需要出台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包括优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完善的生活保障等,面向全球招聘高端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汇聚各路英才,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应注重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涵盖学校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培养链条,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新质生产力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学,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动态,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升人才专业素养,使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能与时俱进,满足不断变化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最后,还需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招聘与评价机制,打破唯学历、唯职称等固有观念,以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实际贡献等为主要衡量标准,致力于引入高素质、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如此,还应搭建广阔的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资源对接等服务,鼓励人才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让他们在新质生产力的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释放创新创造活力,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教育、科技、人才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应畅通三者的良性循环,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汇聚教育、科技、人才之力,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定信心,勇于创新,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三者协同发展,努力开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支撑。

文丨许俊卿

(作者系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