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机器人进化图谱

《探知无界:机器人技术的演进与未来》 谢广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曾经仅见于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技术,如今已深度融入人类生活,转化为驱动社会变革的关键性力量。作为深耕该领域的研究者,我亲历这场技术革命的历史性跨越,并借由新著《探知无界:机器人技术的演进与未来》,与读者共同探索从基础原理到产业应用的前沿突破及其未来范式。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国产人形机器人矩阵凭借高精度协同舞姿引发全民关注,这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视听盛宴,不仅创造了现象级传播事件,更标志着我国机器人产业完成从实验室成果向大众认知的跨越式演进。正如我在这本书中提到的,当前机器人技术已突破科研边界,成为产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家战略级重视的背后,印证了其作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的战略价值。
在书中的第一讲“机器人时代”中,我详细探讨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我通过波士顿动力阿特拉斯(Atlas)仿生机器人与餐饮业智能削面机的双轨案例,揭示了技术创新谱系的社会渗透机制。前者依托先进运动控制算法,实现在复杂地形行走、攀爬楼梯、越障奔跑乃至原地后空翻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机器人。这种对技术极致追求的发展模式,与注重实际应用需求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则凭借高度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现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这种尖端探索与民生应用并行的技术发展路径,恰是工业4.0转型期技术—社会互构关系的生动注脚。
我国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在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产品中得到生动体现。这款四足机器人不仅动作灵活自如,能轻松完成奔跑、跳跃甚至高难度障碍穿越,更在多个实用领域大显身手:在工厂里,它能代替人工进行设备巡检;在学校中,成为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教具;在家庭场景,还能扮演智能陪伴伙伴的角色。这些创新突破既展现我国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硬实力,也通过实实在在的应用证明其价值,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这本书中详细梳理了机器人技术的进化之路,这条路上既有突破难关的艰辛,也不乏灵光乍现的惊喜。从最早只能简单活动的机械臂,到今天能处理精细工作,甚至模仿人类动作的智能设备,工业革命打下的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功不可没。现在的机器人早已遍布各个角落:工厂里的焊接机械臂精准完成汽车组装,商场里的导购机器人流畅解答顾客疑问。特别在医疗和教育领域,手术机器人用“毫米级”的精准操作降低医疗风险,教学机器人则把枯燥知识变成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展望未来,这些钢铁伙伴必将成为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得力助手。
说到机器人,就绕不开它和人工智能这对“黄金搭档”。我在书里专门用了“仿生机器人”一节来讲它们的关系:人工智能就像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处理复杂信息做出决策;机器人则是让这些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现在的AI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从能下围棋的AlphaGo到会聊天的大语言模型,这些突破正在给机器人装上更聪明的“大脑”。但机器人可不只是AI的载体,它需要把机械设计、电子控制、传感器这些技术像拼乐高一样组合起来,是个真正的系统工程。
推动这些技术进步的重要推手,是那些充满创意的机器人比赛。这些赛事就像科技界的奥运会,让全球的工程师和爱好者同台竞技。其中最有趣的挑战,当属机器人踢足球——这个项目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和尖端科技结合,既要让机器人跑动传球,还得理解战术配合。
早在20世纪末,科学家们便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设定了一个既宏伟又充满挑战的目标:让11个仿人机器人组成足球队,在2050年打败人类世界杯冠军。如今二十多年过去,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仍显得较为笨拙,其动作灵活性与协调性仍有待大幅提升。因此,要想组建起一支能够与人类队伍进行对抗的11人仿人机器人足球队,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机器人技术推动的变革浪潮中,年轻人如何规划学习与职业发展已成为重要议题。面对技术边界持续拓展的现实,全社会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紧跟迭代步伐。我们应该将机器人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通过完善硬件设施、培养专业教师、开发适龄课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同时需构建贯通基础与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使毕业生快速适应行业需求。唯有建立系统化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在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为国家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机器人技术的科普书籍,更是一本面向未来的思考之作。我希望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激发大家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与热情。机器人作为科技革命的先锋力量,正引领着人类社会迈向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和谐的新时代。
(作者:谢广明,系北京大学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