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文章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孩子对着AI叫“妈妈”:育儿不可尽信AI

时间:

□许凤辰(南京师范大学)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当AI进入亲子关系领域,其中的利弊权衡值得人们深思。

据澎湃新闻4月3日报道,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向AI输入孩子的信息,获取精准的喂养指南、睡眠建议和学习计划,希望利用AI弥补育儿经验和个人知识的不足。除此之外,报道中的受访者张洁(化名)还用AI给3岁的孩子训练了一个“妈妈”,用来偶尔陪孩子聊天、讲故事等,以减轻育儿压力。当听到儿子和AI妈妈互相表白,一个说“妈妈,我爱你”,另一个回应“你真是我的乖宝贝”时,张洁心情复杂。

AI似乎为父母提供了一条育儿捷径。但在AI辅助育儿的应用上,需保持审慎态度。AI给出的专业知识和建议,家长可以有选择地参考与采纳,但在孩子的情感陪伴和认知养成方面,父母仍需亲力亲为。

3岁孩子正处于认知形成阶段,尚不能很好地区分真人妈妈与AI“妈妈”。对孩子而言,AI陪伴的这段经历,可能在认知层面,与真人妈妈的陪伴没有差别。在认知发育成熟的成年人眼中,AI只是陪孩子聊天、打发时间的工具;但在3岁孩子眼中,与之对话的并非冰冷的算法,而是“妈妈”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孩子会自然地向AI表达“妈妈,我爱你”这种充满情感的话语。这可能导致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回忆不对等,珍贵的情感培育时光被AI取代,成为父母育儿道路上的遗憾。

再者,让AI充当“假妈妈”陪伴孩子,是否意味着家长给予了AI过多信任?要知道,只需上传照片、声音和性格描述,几分钟就能训练出AI“妈妈”,而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它将塑造孩子对“妈妈”的部分记忆。此外,孩子大多会对AI“妈妈”提供的信息深信不疑。成年人有时都难以辨别AI信息的真伪,更何况认知发育尚不完全的孩童?在孩子与AI的互动中,AI向孩子输出的信息,实际上缺少父母的把关与确认。

这种算法替代式的陪伴,还可能使孩子对AI产生情感依赖。澎湃新闻报道中,另一位受访者徐佳(化名)发现,6岁的儿子痴迷于和AI“擎天柱”对话,将其视为好朋友,每天向它道早晚安。当AI的回答不符合预期时,孩子还会生气。

从这名孩子的表现来看,他无法区分AI和真实伙伴,而是以对待真实生命的标准,去期待AI的回应。因此,父母应在孩子与AI互动时,及时向孩子解释AI的本质和基本运作原理,帮助孩子在认知养成阶段,正确认识AI,明白AI的工具属性,避免孩子对AI形成情感依赖。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要意识到,AI陪伴无法替代自己对孩子的亲身陪伴与互动。父母可以将AI当作育儿辅助工具,获取知识性参考,但在孩子的情感陪伴和认知养成过程中,必须亲力亲为,为孩子营造健康有爱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