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我国已建立一套有效的核安全监管模式
新黄河客户端北京4月23日电(记者李运恒)4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司长李治国表示,适应核事业发展,我国已建立一套有效的核安全监管模式。一是加强监管队伍力量,一线监督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二是注重采用现代化手段,利用“智慧工地”“智慧车间”等管理系统和数据平台,以及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手段,通过科技赋能安全监管。三是构建科学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加强人员培训。组织辐射监测专业领域“大比武”,开展专业人才的技能竞赛。积极打造学习型监管机构,完善监管经验管理机制,培养“行家里手”,着力打造堪当大任的监管队伍。

李治国表示,核安全监管队伍始终秉持如履薄冰的态度,发扬严慎细实的作风,审慎开展安全监管,不断强化队伍的建设。
他介绍,专门的核安全监管机构成立于1984年,从20世纪80年代对标国际起步,进入到新时代以后实现跨越提升,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核安全监管模式。这样的模式不断完善,实现了核安全、辐射安全、辐射环境监管职能的统一,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支有战斗力的审评监督队伍,从中央到地方,层层筑牢监管防线。
为了适应核事业的发展,监管队伍的规模也在持续扩大。“2022年中央编办批准我们六个监督站增加了102个编制,一线的监督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目前我们机关三个司有77个编制,6个监督站有433个编制,我们部直属的核安全中心也有500多个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加强监管队伍力量建设的同时,也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包括利用“智慧工地”“智慧车间”这样的管理系统和数据平台,研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的手段,通过科技赋能安全监管。
同时,还构建了科学的培训体系,分级分类加强人员培训。每年有上百期的专业培训,有3000多人次参加。另外还组织了辐射监测专业领域的“大比武”,开展专业人才的技能竞赛,以赛促学。积极打造学习型监管机构,完善监管经验管理机制,严格岗位考核,培养“行家里手”,着力打造堪当大任的监管队伍。40多年以来,一批一批的监管人员,特别是一线监督人员,克服任务重、离家远等困难,加班加点,辛勤奉献,以“包打听”“跑断腿”“婆婆嘴”的态度守护核安全,努力做好无愧的“守夜人”。
面对核电规模化发展的新要求,将不断强化技术硬支撑和队伍软实力,夯实人才基础,坚决完成“保障上百台机组近百年安全运行”和“确保核电建设规模化高峰期建造质量”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在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的力量,更好地适应我国核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记者:李运恒 编辑:俞丹 校对:李莉